落脏辩证.脏腑关系与辨病概说.病机19条解读 (脏腑别通)

发布日期:2024-10-14 18:04    点击次数:99
落脏辩证之落脏于心(一)(临床实用请收藏)林君讲董针 2022-02-27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看病在何脏何腑,人体经络走向路径落脏,从疾病的症状五行分析所属落脏。如:①失眠多梦是肝肾阴虚或心肾不交。如肺虚咳嗽多为脾肺两虚。(1)落脏于心:①主血脉,凡是由血脉(血管、血液)出血或血不流引起的疾病(如各种心脏病,各种血管疾病,各种白血病、高血压、血液粘稠引起疾病,血栓形成疾病,血液路径发生改变的疾病,脑溢血,一切出血)可落脏在心。其华在面。面色不好的疾病(心气旺,血脉充,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而有光泽;心气衰,心血少,脉虚而细弱,面色白而无华)。心属火,受水制,则肾为其主。太过均为病,如老年人因脏器功能衰退,面色不红润是正常的。但老年人却红光满面,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先兆。②主神志,心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神充沛。如心血不足(如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血热扰心(如谵忘、昏迷、不省人事等),神志(神经精神)、脑病(心智发育不良、智力减弱、脑瘫后遗症、白痴、外伤性智力障碍、小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心理阴暗、嫉妒心强、占有欲大、贪心、闭塞、自闭症、抑郁症等)。③开窍于舌,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心开窍于目,久视伤血劳于心。舌病(如舌麻、舌强、舌不灵活、心烦、舌赤、口舌生疮、口角糜烂等)也可从心治疗。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胸闷、心痛;气短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心经淤堵,怨恨、仇恨。日久伤心气、心血,会导致心脑血管问题。心包经不通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闷口干、神经衰弱。淤堵时会压抑,无法欢乐、愉快。④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脏,小肠为腑。如果既有脏病又有腑病,先治脏。小肠上接胃,下接大肠。小肠疾病(小肠主液,通调水道,前后阴病)可从心治疗。心有实火移于小肠,可引起尿少、热、赤、痛等。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色红,味苦,嗅焦。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肚脐周围痛、心胸闷、头顶痛;容易腹、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淤堵时会怜悯过度成哀伤,容易产生溃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落脏于心,痛和疮为实证,痒为虚症,实则泻,虚则补。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心有病,胸中痛并可以牵连心脏上下周围及腰部作痛,口渴欲饮、胁痛、臑臂内后侧痛等。膀胱移热于小肠,口生疮,小肠有热渐成痔。小肠有寒则里急后重、便血等。⑤心肾不交:失眠、健忘、心神浮越、精神散乱、怔仲不安等是不及,是虚。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落脏辩证之落脏于肺(二)林君讲董针 2022-02-28(2)落脏于肺:①主气、司呼吸(如呼吸困难。虚类的疾病都落脏于肺,如肥胖症。气短、呼吸困难、不畅,少言懒语、说话无力、鼻塞等)。②主治节、主二十四节气。节气与人体关节相对应。凡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关节疾病落脏于肺,从肺上治疗。③主宣发,外合皮毛。汗孔为气门宣肺气。外邪侵袭皮毛犯肺,可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等病症。肺卫气虚,常自汗出;肺卫闭实,常见无汗。④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失清肃,气不得降,则胸闷、咳嗽、喘息等肺气上逆病变。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膀胱,则会发生痰饮、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病变。⑤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⑥肺开窍于鼻、主涕、知香臭。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肺热壅盛,则常见喘促而鼻翼煽动。肺有病变可引起声音嘶哑及喉痹等病变。肺经不通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易过敏、动则气短胸闷、面色皮肤无华。淤堵时容易悲伤。⑦与大肠相表里。肺属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大肠上接小肠,下端为肛门。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大肠主津。色白,味辛,嗅腥。大肠的病症:内痔、大便不通(小肠移热于大肠),肠痛,肠鸣,泄利,下血。大肠实热则影响肺的肃降,产生胸满、喘咳等。若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则为气虚便秘。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实则喘咳逆至肩背痛,虚则少气(气短)肺消(多饮多尿):心之寒移于肺。膈消:心之热移于肺。小肠热移于大肠则大便不通,大肠热泄下物作黄色糜状;大肠寒则泄下物有未消化食物并伴肠鸣。热极而便血,风中大肠而下血。大肠虚则咳喘之外咽中似有物梗阻感,为实热咳喘。大肠实则伴有肠腹胀满、面赤、身热。治咳喘在肺与大肠。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道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淤堵时容易烦恼、发无名火。⑧处魄,开窍于后阴。肺是魄之所处,若喜乐无极则伤魄(火克金)。后阴(肛门)又称魄门。如果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随处大便,则病变在肺脏,脐针治疗取兑+乾,而不是取离位。⑨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气宣降正常,则肺气出入通畅,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则出现咳嗽、喘息、胸闷胁胀等症。实则喘咳逆可致肩背痛,虚则气短。胁满为胸胁满闷为实证。多饮属肺消是由心之寒移于肺,寒郁化热所致。多尿属膈消是心之热移行于肺所致。脏病可治腑,腑病可治脏。落脏辩证之落脏于脾(三)林君讲董针 2022-03-01(3)落脏于脾:①主运化(消化系统)、输布精气。②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致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无力。③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气不升或下陷,则可引起头目眩晕、久泻脱肛或内脏下垂等。④主统血。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久泻脱肛、各种出血病。如便血、崩漏、肌衄、紫斑等。⑤开窍于口(不识五味)、其华在唇。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食不下者为脾寒,好食甘甜者为脾不足。脾健运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不健运,则血气虚少,口唇淡白不红润。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⑦与胃(受纳)相表里。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脾主升,胃主降;脾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属湿,胃属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色黄,味甘,嗅香;⑧与消化系统有关病症:颈肿、唇部出疹、喉痹、口角歪斜等。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健运可致水湿潴留(水湿停滞从身体痛开始,再身体重,再发展为胀,后致小便不通)或凝聚为痰或溢于肌肤为水肿或流注肠道为泄泻。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致四肢不举。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淤堵时会对无私接纳产生抱怨委屈。胃的病症:食不下,消谷善饥为胃中热。胃寒则消化弱则腹胀。胃脘痛是热聚于胃口所致。呃逆为膈肌痉挛为寒所致。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淤堵时做事容易着急、躁动,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落脏辩证之落脏于肝(四)林君讲董针 2022-03-02(4)落脏于肝:①主疏泄(情志、消化系统、通利三焦、疏通水道)可使血行畅通。肝之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肝与胆相连,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及胃气不降的嗳气呕恶(肝木犯胃)和脾气不升的腹胀腹泻(肝脾不和),水肿、腹水、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等症状。②主藏血、主谋虑、精明(精神病)。肝藏魂,悲哀过度可伤魂,魂伤则狂妄。肝主藏血,动则血入心,运行于诸经之间;静则血入肝,藏血于肝。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可引起月经量少、闭经,或月经量多、崩漏。③主筋,主运动,其华在爪。肝血充盈,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运动。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多软而薄,枯而色天,甚至变形或脆裂。④开窍于目。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明;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可见目斜上吊等。肝和则目能辨五色。⑤肝与胆相表里。胆汁直接有助于食物消化。肝失疏泄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色青,味酸,嗅臊;。⑥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思维紊乱、情绪失控或狂妄)。胆的病症:善食而无力、胁下胀痛、恐惧等。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血不养筋导致四肢震颤、麻木、屈伸不利;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内动,热邪伤血,血不养筋,可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狂言、易怒。遇事易怒则为实,易恐者则为虚。肝实热,常两胁痛;肝虚寒则腹满,不欲饮食、腹胀。⑧生殖系统:因肝经绕阴器而行,不孕、外阴病变。妇人肝为本,男人肾为根。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淤堵时容易愤怒、好攻击自责。⑨胆的病症:胁下胀痛、口中发苦、欲长息等病症。恐惧并咽中有物,时时唾口水与“癔病”相似。吃得多反而全身无力,是胃移热于胆所致。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淤堵时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落脏辩证之落脏于肾(五)林君讲董针 2022-03-03(5)落脏于肾: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生长发育延迟、生殖困难)。②主水,合三焦, 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溢于皮肤为胕肿。主纳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胃摄入→脾运化和传输→肺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汽化→三焦为通道输送全身。肾摄纳肺气。久咳喘考虑肾。③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骼软弱无力、腰膝酸软脚萎不能站立,牙齿不坚、松动、脱落)。骨不坚则肾虚。④其华在发。肾气旺头发就荣华;肾气衰弱头发就枯萎。⑤开窍于耳和二阴。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肾阳不足可出现尿频、遗尿;肾阴亏损可出现少尿、尿闭。耳的听觉功能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精不足可出现耳鸣或听力减退。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淤堵时遇事恐惧、害怕。孩子经常看恐怖电影,影响智慧。⑥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主水湿代谢。色黑,味咸,嗅腐。膀胱的病症: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尿。肾气不足则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小便失禁或频数等。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淤堵时心情容易郁闷消极。⑦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如水湿、痰饮),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如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水肿等)。⑧肾的病症:肾气虚则手足发冷。肾气实则关门不利。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致虚寒。三焦经不通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淤堵时会产生紧张情绪。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溫,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疮疡、便秘、阴阳失调。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闷气喘。脏腑关系与辨病概说(一)林君讲董针 2022-03-18了解脏腑辨病有助于五输穴同气相求之相应及相通之应用。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克制的关系,因此在疾病发展、传变过程中,往往一脏之病可波及他脏,出现脏腑兼病的复杂情况。在临床中,除明确掌握各种藏象证候分类外,还必须注意脏腑兼病,分清原发病和继发病,掌握主次病机进行治疗。下面就脏腑之间的关系及其兼病常见类型分述如下。一、心和肺心主血,肺主气,血之运行要靠气来推动,气的生成需血来供给,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肺气虚不仅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而且可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则气之化生来源缺乏,又可导致肺气虚。二者相互影响,即成所谓心肺气虚。心火旺盛也能灼伤肺阴,出现火旺灼金之证。总之,心肺两脏常互相影响,例如,西医学中因肺气肿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就是由肺病及心,因心功能不全而导致的肺水肿则是由心病及肺。1.心肺气虚症状:面色㿠白无华,精神疲乏,久咳不已,气息短促,心悸,甚者可见口唇青紫,肢体浮肿,舌淡,脉细弱。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等病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多因久患咳瑞,肺虚及心,或由于心气不足,导致肺气亦虚,因而出现心肺气虚证。2.火旺灼金症状:口干,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甚者肺火炽盛,也可耗伤心阴,引起心火,症见咳嗽气喘、咯血、心中烦热等。病因病机:火旺灼金,即心火消炼肺脏气阴。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热伤津。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二者都与血有关。血的生成在于脾,脾虚则血液生成不良而致心血不足,心主血的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心血不足也可使脾的健运不全,不能发挥统血功能,造成血不循经而妄行。因心影响到脾时,以前称火不生土,现在临床上更多见的是心脾两虚。1.火不生土症状:食少,食入难化,胀满,便溏,心悸,怔忡。病因病机:心火不足,不能助脾阳以健运。2.心脾两虚症状: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腹胀便溏,妇女月经过少或闭经,或崩漏等。舌质淡,脉濡细。神经官能症、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失调,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心脾气血两伤所致。三、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肝得到血的濡养肝阳才得以敛藏,肝的疏泄条达之性也有助于心血的运行。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风,肝火盛也可影响心,一般叫作心肝火旺;心血虚可致血不养肝,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肝阳虚亦能影响心阳而致所谓木不生火之证。1.心肝火旺症状:心火旺则心中烦躁,眼红肿痛,或鼻子出血。肝火旺则手足蠕动,甚或抽搐。病因病机:肝为刚脏,有暴躁好动的特性,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风,反之,肝火亢盛也可影响心。2.木不生火症状:心情不舒,消瘦,胆怯,心悸,怔忡,惊惕,健忘,失眠等。病因病机:肝阳虚弱,外发之气不足,不能协助心阳。四、心与肾心居上焦,属阳,肾居下焦,属阴,心主火,肾主水,心和肾之间具有升降相因、阴阳相济的关系,以维持生理上的相对平衡。就是说心中的阳要下交于肾,温养肾阳;肾中之阴要上升至心,涵养心阴。心火之所以下降,是由肾水之上升以滋润,肾水之所以上升,是由心火之下降以熏蒸,此称“水火互济”,也称“心肾相交”。两者之间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果肾阴亏虚,不能上承于心,则心阳不受肾阴的制约,就可以产生心烦、怔忡、失眠等心火炽盛的证候。如果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反而下吸肾阴,也会造成心肾不交而出现心烦不寐、梦遗滑精、腰酸痛等症。又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凌于心而见水气凌心的证候。由上可见,肾病可累及心,心病也可累及肾,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医生治病就在于调整这些偏颇,使之归于平衡。1.心肾不交症状:心烦不寐,多梦遗精,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神经衰弱等病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肾阴必上滋于心,心火才不亢,心火必下交于肾,肾水始不寒,从而维持两脏的对立统一,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意。凡能引起心肾阴亏、虚火偏亢的病因,均可导致心肾不交。2.水气凌心症状:心悸,水肿。病因病机: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而上凌于心。脏腑关系与辨病概说(二)林君讲董针 2022-03-22五、肝与肺肝藏血,肺主气,气源于血,血赖气生,二者相因、相互为用。肺得肝之疏泄则肺气得以宣畅,津液得以输布,营卫和谐,疾病不生,肝得肺津,柔其刚性,其气力能伸展条达。又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肝气升,肺气降,相互制约,周身之气血才能升降有度,通行无阻。如肝气郁结,则肺失肃降,出现咳嗽、胸闷、太息、胁肋胀痛,这叫金实木郁;肝郁化火,火犯于肺,则出现气逆喘咳、胁肋作痛、面红喉干,这叫木火刑金,也称肝火犯肺或木扣金鸣。1.肝火犯肺症状:咳嗽气逆,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窜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支气管扩张、慢性气管炎等病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上逆犯肺,以致成病。2.金实木郁症状:咳嗽,胸闷太息,胁肋胀痛。病因病机:肺气宜宣通,不宜郁滞,郁而不宣,即成是病。六、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只有在肝疏泄条达、气机通畅的情况下,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即所谓土得木而达,肝所藏的血又赖脾运化之水谷精徽物质所资助,即所谓木赖土以培之。脾运化不良可以造成肝血不足。肝气横逆犯胃或肝强乘脾,这叫肝脾不和,而脾气壅滞也可影响肝气疏泄,可见消化不良、脘腹胁肋胀痛,也叫作土壅侮木或土雍木腐。以下就肝脾不调病证再略加解说。症状:两胁胀痛,脘腹满闷,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腹痛便溏,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腻,脉弦缓。如过敏性结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等病可见上述临末表现。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病波及脾,或脾虚肝木乘之,引起肝脾同病。七、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血必须依赖肾精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肾精必须依赖肝血以资生,肾精才能充盛。两者相互为用,互为资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肾阴不足,不能养肝,造成了肝阴虚,就可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也称为“肝肾阴亏”。下面就肝肾阴亏病证再略如说明。症状:头晕眼花,面色憔悴,耳鸣耳聋,胁肋疼痛,咽干,腰膝酸软,颧红唇赤,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女子则见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高血压、慢性肝炎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肝肾相互滋养,久病营阴内耗,肝血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等,均可导致肝肾阴亏。八、脾与肺肺主全身之气,但必须依靠脾所转运的水谷精微以充实,才能使气血畅行无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但必须依靠肺气的散布推动才能输送到全身内外。脾主运化水湿,肺主水气肃降,两者在水液代谢和通调上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合作的作用。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精徵,久之就可引起肺气虚弱,这叫作土不生金或土虚金弱。肺气虚,肃降失常,水道不调,水湿停聚,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聚而为痰为饮,出现咳嗽、吐痰或浮肿等。下面就肺脾两虚病证略加说明。症状:咳嗽气促,痰多清白,纳食减少,神疲懒言,面色无华,身形消瘦,腹胀便溏,甚则面浮足肿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浮大无力。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久病咳喘,肺气虚弱,损伤及脾,或脾气久虚,精微衰少,使肺气不足。九、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的生命活动依靠脾肾以维持,脾的运化功能,需依靠肾阳的温养,肾阳足则脾阳健,脾阳健则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果肾阳不足,必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权。这种情况称为脾肾阳虚。反之,当脾运化失权,也会出现肾虚,导致水湿内聚而为肿、为饮;称之为土不制水。1.脾肾阳虚症状:畏寒肢冷,少气懒言,精神萎靡,大便薄泄,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腹部隐痛、喜按,或见浮肿,甚则腹满鼓胀,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肾炎等病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本证多由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上,导致脾阳亦虚;亦可由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以充养肾,导致肾阳亦衰。2.土不制水症状:水湿内聚为饮,甚或泛滥为肿。病机:脾之运化失权,生化不及,肾失后天之济导致肾虚,肾虚则开合不利,而致水湿聚为饮、肿之证。十、肺与肾肺主气,肾纳气,如果肾不纳气呼吸就不能归根,而发生短气,所以说肾为气之根,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气的依存两个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主化气行水,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寒水上泛于肺,称寒水射肺,可导致肺气不降,水道则失去通调,症见短气咳嗽、四肢厥冷或浮肿。如外受风寒肺气不宣,可导致肾的水道不通,症见发热,腰痛,全身水肿,如风水证就是由肺及肾的证候。本证多见于急性肾炎。肺肾两者之间常相互影响,肺虚可致肾虚,肾虚也可导致肺虚。肺肾两虚的患者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以下就肺肾两虚(阴亏)证略加说明。症状:咳嗽,痰出不爽,动则气促,间或咯血、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结核、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本证或因久咳耗伤肺阴,进而耗损肾阴,或由于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两者都可引起肺肾阴虚证。(全文完)(本文摘自杨维杰教授文章)病机19条解读 (脏腑别通)2016-07-20  来源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他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发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症状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成为寒凉派的鼻祖。在河间主火理论的指导下,一改以辛温发散治疗外感热病的一统天下,倡用辛凉苦寒,对于外感热病初起阶段,不再应用辛温发汗,改而采用辛苦凉透的治法,明显的提高了临床疗效,推动了道医学说与学术的进步,为以后道医学说的发展开了先河。我们解读病机十九条,首先应正确理解“诸”字与“皆”字的涵义,不能解释为“所有”与“都是”,只是针对病机十九条中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包罗一切,甚至还不能包括《内经》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有关证候、症状与病机。病机十九条虽然意义重大又切合临床实用,但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应结合后世的医学发展与所面对的临床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与实践的方法去学习病机十九条,不能为“诸”、“皆”二字所囿,不可用“病机十九条”去概括一切。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道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3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内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学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8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火”。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神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9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本节症状有“禁”、“鼓”、“慄”、“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慄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营劫液,直至耗血动血,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鼓慄,如丧神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心思想,显示了道医学的客观与科学。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12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本条症状“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其证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征。按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字不能单从字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苏合香丸治气臌,实脾饮、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苈黄合四苓等治水臌,调营饮加减治血臌,以及十枣汤、舟车丸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但脐风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道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张景岳《类经》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精义》把胕肿改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比较合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举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合“皆属于火”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风湿二邪致病相区别的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行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进行诠释,似乎欠妥。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用的辨证依据。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证候,而是一种辨证的方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我们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参考后世诸贤的有关注述加深理解,更要注意连系临床实例深入思考,想想原文的内容是否切合临床,是否能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如何应用,这样才能增加收获,提高理论与学术水平,达到学有所本、论有所据、法有所依,临床工作时视野开扩、思路活跃、辨证精细、治法多样、处方简约、用药灵动,疗效不断提高。最后补充一点,在十九条病机中,每条所涉及的症状多少不一,其间或由病因所联系,或因辨证所需要,把几个症状联系成一组,一般来说不要把它割裂成为一个个单独的证候或症状去理解,以免有失偏颇。五脏病机1、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脏腑为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以动为症侯。诸→多,指一切或多数。风:六淫中的外风;内生五邪中的内风(肝风)→郁勃生风、肝热生风、肝阳化风。掉→摇动,包括头面、四肢、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眩晕(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都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虚:肝阳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动→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以帕金森氏症为代表。风在肠道→肠蠕动亢进→腹痛腹泻。风在膈肌→嗝逆证→膈肌痉挛→膈肌抖动太过。风在脑血管→眩晕、头痛→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祛风。风在心→心动过速→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肝脏与肾脏关系:肾为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水)所寄,木赖水涵,水生木。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为母虚传子,肾病及肝。治法:辛凉化风,清热息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阳平肝。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上气不足所致眩晕(黄风汤、补中益气汤)。2、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致皮肤疮疡,红肿发痒。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痛。实热则局部痛、重、胀,虚热则局部痒。痛→寒性收引致气血不通,血脉不通,不能荣养局部出现淤血,就产生疼痛,不通则痛。要散寒止痛、温经活血通络。疼→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活血通脉,促进气血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痒为虚症。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肤色㿠白并常伴严重癢痒,如蛇身、摄领疮以及血分受伤之疮疡等多为血虚兼血瘀,血虚无以润养肌肤而发病。初起作痒因风热,溃后脓沤或冒风。痒的主要病因为风邪,或感受外邪,或因血虚生风生燥而作。酸甘止痒:甘能生津能补,缓急止痛,酸能收敛且入肝。五行中肝、心乃母子关系。疮→疮为外科疾病总称,疮疡指五官病、肛肠病、脏腑痛疽病、皮肤痛及痈、疽、疗、疖等。肌肤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指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的病理反应→输送出现障碍→活血化瘀。病久→气血不通致正气输布出现障碍→虚证。痤→汗出现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郁结化火→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疗祛寒祛热搭配、攻补兼施。汗出毛孔开,风、寒、湿外邪进入而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或痤。痤未及时治疗,郁积化热为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疮。痤为初期(附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主治肺风险粉刺及酒渣鼻),时间久形成痤疮(痤上加疮)。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便秘→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差所致。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痤疮。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归肺经,辛有发散作用,辛味入肺,致肺宣发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治疗:①强心才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②用敛肺(肃降)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一通过大便排出体外。⑧消肿散结加快治疗效果。④痤疮颜色偏白者为湿郁化痰。⑤病久要扶正。汗为心之液,发汗与否在治疗疮疡上都有其临床依据。后期溃疡则不可发汗,盲目发汗,汗出过多则伤阴血,血少难养经脉而发痉。五脏功能失调皆能生疮疡,疮疡非独发于心,他脏也能引发诸痛痒疮,但与心又密切相关。心乃脾之母,子虚则补其母。肺与诸痛痒疮也密切相关,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且易伤津液,易火化。3、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因为湿,病在脏腑为脾。脾属太阴为湿土,属阴中之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居人体之中,运转上下。湿:外→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久食生冷之类,伤脾阳(脾阳不足),不能化湿(因脾主运化),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不能四布,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内胀满。肿满→在外肿在皮肤及四肢,医者可见。满→在内腹内胀塞,患者自知。脾主四肢→如果脾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湿滞留于体内、四肢,会发生浮肿胀满。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邪引起(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甚则肿,就不属于湿)。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从脾来调。水来土掩→以土治水(脾属土,湿为水邪)→五行相克。减肥→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痰湿重→肝脏肿大→脂肪肝→调脾。眼皮肿、体内长肿瘤→调脾。脾与肾: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则水湿停滞。4、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诸气→各脏腑之逆气。膹郁:气逆胸满,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为虚喘重症。膹→喘急上逆。郁→否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本经自伏之火,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气不足→火邪乘之,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呼吸失常,胸闷喘息,辨虚实。肺主宣发、肃降。肺的开与合、宣与降调节五脏六腑上逆之气,如果肺气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动,郁塞于肺,则出现郁。治疗则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肺与肾: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气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为虚喘。肺与肝: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为实喘。5、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位所在脏腑为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阳中之阴,内藏元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阴邪盛,生阴寒,阳气虚,血行不畅,则不能温煦经脉,致经脉不利而失畅行。局部经脉缺少气血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邪痹阻经脉。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若病久阳虚,气血损,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宜温经补虚,化痰祛痰。

什么是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脏腑别通之应用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五、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杨维杰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眼间已三十余年。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用于针灸更为突出。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这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肠。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例。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三、心与胆通《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与情志有阙,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领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胆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功能失常,常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从胆论治,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导很多,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胆病从心论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同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其疗效似较单纯治胆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四、肾与三焦通《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主要在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三焦另一个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系统皆本于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病入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枢所致。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顾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责之肾阳虚,但治疗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可谓三焦之阳皆治。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都与水<肾>有关,再者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五、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鞠通在胁痛、中燥、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前阴为肝经所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疑议,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肠相通之意。例如,鸟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亦系肝(木)郁土中,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则土愈困,此时调肝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气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两者治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湿热属肝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治头晕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六、心包与胃通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塞发作的病人不在少数。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称为「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证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阳明得治,厥阴自安。《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胃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常与厥阴同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开之法及牛黄凉开与承气攻下并用之法临床上治疗疫痢热毒而见昏谵痉厥时常用承气汤治疗,即「治痢还需利,攻下以护正。」,使险症转危为安。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因胃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董老师用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例。结 语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肺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这就是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郄穴、原穴的应用;脏腑别通脏腑别通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郄穴善于主治急性病、疼痛病 : 「郄」有间隙之意,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经络循行遇迂曲部位,气血汇聚流灌如注于孔隙之中,此处为气血出入较深部位,气血聚集。 除胃郄梁丘穴略高于膝外,其它郄穴全部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郄穴是人体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郄穴主治特点是对于本经循行部位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有人认为阴经郄穴多主血证,阳经郄穴多主痛症,但据经验,凡经络之急痛及血症,不论阴阳经之郄穴均有疗效。 如肺经郄穴孔最治效哮喘甚效 ( 配尺泽或鱼际更佳 ) ,治喀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 配阴郄 ) 疗效甚佳。 郄门 ( 心包郄 ) 治惊悸、心神不宁 ( 配神门 ) ,治心绞痛、早博 ( 配心俞、膻中 ) 疗效甚佳。 总之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经脉之气突然阻滞失调所发生的急性病症、痛症。 所治病症多以实证为主,董氏奇穴之地士穴与肺经郄穴孔最相近,治疗肺之急病感冒及气喘效果甚好。 解穴与多气多血之梁丘接近,特能调整气血治气血错乱及晕针。此外许多的研究及经验都表明,郄穴为重要的诊断穴位。 郄穴是急性病反应最明显的腧穴,因此对急性病的诊断很有意义。对于相关脏腑气血不调衍生之病亦具诊断作用。 例如:胃痉挛、急性乳腺炎在梁丘会有压痛,梁丘有压痛有助于诊断胃病。 此外孔最 ( 肺郄 ) 有压痛可帮助诊断肺炎、痔疮、外丘 ( 胆郄 ) 可帮助诊断胆道感染:温溜 ( 大肠郄 ) 有压痛,常为消化道穿孔 … 等。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即手不过腕,足不过踝,十二原穴皆分布在腕踝关节以下,与人体的原气密切相关,是脏腑经络之根本—原气所过而流止的穴位。 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表现的部位。 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脏疾病,透过表里关系也能治六腑疾病。 原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具有所谓「双向性调整」的作用。 因此原穴不但可以治疗所属脏腑疾患,与脏腑相关的器官、肢体疾病,还可治本经经脉病,不论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急性病、慢性病、疼痛病都能治疗,可以说原穴是治疗本经及本脏病的「总治穴」。 「原」的第一个意义是指本原、原气,肾间之动气,人生根本之气。 「原」的另一意义可以指宽阔平坦之处, 诸脏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之原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从「体应」原理来看,此处肉多,多能主气。原穴不但应用广,而且疗效高,见效快。 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 151 首针灸处方中,使用原穴竟高达了 52% ,个人之特殊经验,原穴多在肌肉丰厚处,为多气之处,气多则与脾相应,能补后天。 又原穴与三焦原气及肾间动气相应,能补肾补先天,可以说原穴能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广泛,疗效亦高,董氏奇穴之许多重要穴位,即在「原」穴之周围。 如火主 ( 太冲 ) 、腕顺二 ( 腕骨 ) 、灵骨 ( 阳溪 ) 等。脏腑别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 肺与膀胱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六经开阖枢理论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 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1]。《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 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 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2]。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 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 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 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 良好疗效.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如 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 的解释。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 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 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 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开)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合)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枢)将以上内容用于临床,疗效甚好。后发现其对应方式就是《医学入门》中的“脏腑别通”:脾与小肠通,肺与膀胱通,肝与大肠通,肾与三焦通,心与胆通。无上面所列的心包与胃通,多一个“肾与命门通”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二回)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一、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 《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 ,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二、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答:用六冲来叙说脏 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该图阴阳的运动特征是周而复始,回寰相推。),可以看到对冲的宫相互为伏挂,即一个别挂六爻变成相反性质的六爻,构成另一个新的卦体称“伏”,伏卦有利于人们从正反进行逆反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疾病。子时(或子月)复卦一阳生(其他五阴),午时(或午月)姤卦一阴生(其他五阳),两者平均恰为六阴六阳。丑宫与未宫加起来也是六阴六阳,如此类推,则其他对冲宫皆成总量互相平衡状态,也就是在本宫时为最强时,对宫时为其最弱时,例如酉时肾最强。然后愈来愈衰弱,至卯时弱到极点,然后开始转强,越来越强,至酉时强到极点又开始转衰,其他各脏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临床,例如五更泻虽病发于清晨卯时,事实多因命门火虚责在肾火,就宜补肾火;心脏病常发于子夜,子时心脏最弱,责之于心虚,调治心脏。三、问:你说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这怎样解释?答:阴阳五行是一门系统学、控制学、信息学。有人说:「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也有一说:「不知阴阳五行,中医寸步难行」。五行是中医及经穴学的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五行与倒马针及牵引针皆有密切关系。打开董氏奇穴针灸学,可以发现五行几乎无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脏象命名的穴位也多与五行有关,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与五行有关。其他手脚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与五输(行)穴有密切关系。五输穴有其时间对应,也有空间对应,活用五输穴的时空用法,可以把五输穴用的很灵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灵活。了解五输穴的时间对应后,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针,自然就明白了。一般人研究五行仅止于生克乘复,但五行之间的化合交应交济通透更重要,在针灸的应用也更多更灵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气与质的应用,包含上下升降内聚外散往复等。虽说是五行,若精简归纳就只阴阳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属阴;木火清扬上升属阳。(至于土则有燥土湿土,燥土属阳湿土属阴),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肠、小肠(亥卯未三合木)之经络走上部。脾、肾、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胆、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经络走下部(均请参考上题之十二消息挂图)。而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亦系从其气与质而定。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来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脸色皮肤偏白者身体一般较差。而夏日白昼生;皮肤焦黑者今年体质较好或转好。这也能作为用针的参考(这些可参看《灵枢经》及一般四柱学)。在我过去的 《针灸五输穴应用》有一章「同气相求」对生克交应之针灸应用有详细的介绍。新修定明年即将出版的《针灸五输穴发挥》,是我1981年所写《针灸五输穴应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订全修 新书,对五输穴的时空观,及五行气与质的应用介绍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输穴应用的精华,也作特别介绍。董氏奇穴与五输穴的关系在新书中也有专章介绍。四、问: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是否都已讲解的很清楚呢?答: 其实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基本上已讲解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说与发挥,对于一些方法也已经作了不少介绍,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须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至成熟,都是要经过读很多书,经过多次的验证及修正才确立的(参见『我与脏腑别通』),这中间是要发费很多时间 的。因为《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这两本书是根据在韩国上课录音写成,当时是根据大纲,现场实时讲课临时发挥,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讲课时间限制(一周讲完穴位及治疗),当然不可能与坐下来慢慢写书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学著作《董氏奇穴针灸学》(在大陆及台湾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门读本)已充足完备的多。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 》可以定位在中级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个学问增长台阶来看,这本书目前只能算是初级教本。希望在我的针灸经穴学(出版已三十年,已发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过,明年将加紧修订)增订修改完成后, 再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高级奇穴穴位学,理论更深化,每个穴位会发挥得更多,更切合临床。一定会比现在的奇穴学讲义内容丰富充实的多。《黄帝内经》六句精华,永久收藏,受用一生!莲花禅心佛语2018-02-19《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一、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喜怒失去控制而过分,就会伤及内脏;风雨加身,乘虚而入,就会伤及人体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阴湿之气,就会伤及人体的下部。七情不节能影响脏腑的阴阳虚实。因此,七情的异常能预报疾病的阴阳虚实属性。二、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则气缓”指的是一种病理现象,是指适度的喜,可使气和志达,如果喜太过,反会令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喜则气缓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喜为七情之一。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四、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五、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覆地载(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万物悉备(所有的物件全准备好了),莫贵于人(人是最可宝贵的)。人以天地之气生(人凭借着自然之气而生长),四时之法成(按照“一年”四季的法则生长)。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职能相当于至高无上的君主。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五脏与之相配的是肝心脾肺肾。按此顺序肝为首位,但各版教材均把心放在首位,是因为心在人体脏腑中的特殊地位。任之堂主人谈脏腑别通理论2019-03-03  H珠Q  来源心与小肠相表里治心脏病要从小肠治,所以我们在治心脏病的时候,要加一味药火麻仁,火麻仁能滑利小肠,它可以促进小肠气机通畅,小儿受寒后,肠道有疳积的时候,通过用鸡屎藤的药,用化气的药把小肠疏通,对心脏有好处。如果艾灸的话,我们可以灸关元穴。脏腑表里关系还有,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图片

脏腑除了表里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别通关系,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在中医临床使用的时候,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重病,会从脏腑的别通关系下手。比方说心,心与胆相别通,我们说心虚胆怯,心惊胆颤,我们的心脏每收缩一下,我们的胆会轻微的蠕动一下。所以这个心脏与胆是相通的,西医有个说法,心胆综合症,很多病人患有胆结石的时候,你发现他的心脏就出问题了,在号脉的时候,左手关脉对应的是肝胆,在左关如果遇到郁得很大的时候,左寸就不足。这气血就上不上去,所有左关郁得很厉害的,有胆结石的,他的心脏是受影响的。心与胆相通。所以治心脏病,一个是要从小肠治,另一个要从胆治。小肠好了,胆也好了,心脏就好了。

图片

肝与大肠相别通治肝要治大肠,小孩子患黄疸性肝炎,刚出生的小儿患黄疸用茵栀黄冲剂,要用大黄,所以大便一通的时候,肝脏上的这些黄疸,胆汁,这些胆黄素,就从大便排出去了。肝与胆相通,当这个大肠如果长期不通,大肠里面的这些浊气和毒,会往肝脏上返,所以在肚脐往上,往右,如果出现有硬块,我们称为肝积。说明你的大肠里面的毒素,开始往肝脏上返了,我们治肝癌的时候,不管是肝癌还是肝硬化,那么我们首先,要保证大肠通畅,通过临床观察,只要一个是补脾,一个是通大便,脾脏补好,大便通好,这个肠道排毒的功能加强的时候,出现拉肚子不要紧,这一拉出去,这个毒性就通过大便给解出去了,立马浑身就有劲了。很多肝癌晚期晚期的病人,浑身没劲腿子没劲,我们说解表一身轻,里通一身劲,没劲是因为里面不通,通过补脾胃的药物,比如四君子,山药,芡实,炒薏仁,一个养脾,一个泄浊,再加上大黄通便的药,再稍微加些舒肝的药,香附子,郁金,柴胡,吃完后,他的肠道会排很多脏东西出来,一排出去,它的肝脏立马就舒服了,腿子有劲了。对肝癌的病人要控制症状很容易,症状消除很容易,肿块消除确实很难,这不是一天的事。但症状消失舒服得很快,它的原理就是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别通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吸收不好,长得干瘦干瘦的,你们摸一下脸上,如果没有肉的,皮肤很松弛的,这是脾虚。如果想脾不虚怎么办呢?要增加小肠的吸收功能,你吃的食物要利用起来,艾灸关元穴就可以。肺与膀胱相别通如何理解肺与膀胱相别通呢?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水排小便的,肺又为水之上源,对很多膀胱的问题,我们要从肺来治,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有问题,膀胱肯定会有影响,治疗膀胱炎的时候,尿频、尿急、尿痛,要从肺来治,从膀胱治治不好,很多很长时间治不好,肺火很亢,当肺火很重的时候,水往下走时,这水都是热乎的,三焦为水道,这个热水通过三焦往下走,到达膀胱的时候,膀胱里的小便,就有烧灼感。如果膀胱有寒,肾上有寒,寒性收引,那么这个尿道口是收缩的,而里面的热水流,就会出现冷管子流热水,这热水一刺激,寒性一收引,它不停的刺激,刺激一下,排一下,刺激一下,排一下,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所以把下面的寒一散,让尿道扩张舒展下,这个水的温度降低。排尿的这根管怎么疏通呢?用下面散寒的药,如小茴香、小茴香能散膀胱的寒。道家说:小茴香和艾叶一样,可以直接把这个气调到丹田上去,小茴香的气直走丹田。在丹田处产生一股热量,把下面的寒给散开,这一散开,输尿管就不收缩了。上面可以用白茅根清肺热,白茅根又能凉血利尿,上焦的热一清,下面的水就不热了,小便就好了。所以在治有些膀胱炎的时候,尿频尿痛,用点白茅根,小茴香,加点甘草,三种药熬在一起喝就有效,很简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热不是来自于肺,它有可能来自于心,因为三焦它包括了心脏和肺,所以心火亢盛的时候,也会出现小便黄赤,假如心火亢盛,伴有肾寒,同样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如果遇到心火重,用竹叶,灯芯草,用清心火利小便的药,配上散下焦寒的药就可以。中医有味八正散的药,里面有木通、瞿麦、滑石、扁蓄、山栀子仁、甘草、大黄、车前子,此药有清热利尿,清心火的作用,把上焦的热一清,三焦疏通,配下焦散寒的药,效果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专门治下面治不好,专门治上面治不好,上下同治。肾与三焦相别通什么叫三焦?腹膜里面,肠子外面的网膜,就是三焦。当肾功能衰竭的时候,肾脏肾小球没有过滤功能的时候,血里面的毒素排不出去,就用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就是借用三焦系统,把毒素排出去。心胞与胃相别通当我们胃这个地方堵住以后,心胞的这个气就会让人觉得憋闷,这个气打开之后,心脏才舒服。治肾病的话,从三焦治,从膀胱治。所有肾病的患者,基本上在肚脐的两边,关元穴的附近,都有硬块,这叫肾积。在脐周其它不同地方出现硬块称为脾积,心积,胃积,肝积。当身体出现这些硬块时,要想办法消除它。……有关“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的文字说明+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的运用+脏腑别通取穴http://mp.weixin.qq.com/s/1TqawJmVnqOPyxLALFESFg如何用“病机十九条”治疗疾病?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  2021-01-15https://mp.weixin.qq.com/s/LeCm35_muc1PlW-WqeV3wQ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转动,指猝倒痉痫抽搐震颤之类;眩,目眩,视物发黑缭乱,此指眩晕。肝为风木之脏,凡风病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通脑与督脉会于颠,故眩晕从肝论治。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盛生风,灼津伤血,则见肢体震颤抽搐,猝然昏仆。治则:息风清热,平降肝阳。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释义: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肝风内动之证最易上犯清阳而头晕目眩;且肝经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故针刺百会,息风宁神以清上、平降肝阳而治眩晕;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针刺既疏散外风而清热,又降少阳胆火而息内风;外关、足临泣属八脉交会穴,交叉取之针用泻法,同经同气一以贯之,疏泄少阳而清头目;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泻头面之热,针对肝阳上亢取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直折其火,且两穴配合谓之开四关,开闭通窍,对头晕目眩、阳亢面赤者效果显著。若风火夹痰上扰,气粗而喘、蒙蔽神明者,加丰隆;并急刺厥阴经井穴中冲、大敦,点刺出血,开窍醒神;若后期肝肾阴虚者,取太溪、三阴交,调补肝肾之阴。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引:收,收曲、拘急;引,引亸、软缓。形容肢体关节拘挛、屈伸不利,或软弱无力。肾主骨,肾气足则骨体舒展,步履轻便。肾虚骨病则拘急而收曲,或亸缓而引长。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伤人,流注经络血脉,每致筋骨失养而收引。肾为水脏,肾中真阳可散寒化气利水。少阴寒化证表现为肢厥、身冷、蜷卧、腰痛、下利、脉微等。治则:回阳救逆。针灸处方: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释义:募为阴,俞为阳。取膀胱经背俞穴肾俞,针用补法,乃阴病行阳之所在,补肾益气;灸关元小肠募穴,温补元阳,壮火以制水;且二穴又属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功能而祛寒。取任脉气海穴,配督脉命门穴,灸之以补命火而益元气,且疏通任督二脉以调阴阳。取足三里胃经合穴,针用补法,养胃益气,协同诸穴以强先后天之本。此外,身痛可加绝骨、阳陵泉舒筋活络;下肢肿加三焦俞、膀胱俞、阴陵泉祛寒利水。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喘急,气乖于皮毛也。《说文解字》谓“形恶”,如皮肤褐斑、紫癜、黑痣一类;郁,气遏于内不得抒发也,即痞闷不通义。肺居胸中,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故某些皮肤疾患当从肺治。肺为气之主,凡五脏六腑之气无不总统于肺,故凡治气,皆当治肺,是为本条重点。病则气逆痰滞,肺热喘咳或痰浊阻肺,日久由肺及肾可见气虚作喘。治则:清肺化痰;或健脾化浊。针灸处方:肺俞、大椎、曲池、尺泽;或太白、丰隆、足三里、阴陵泉。释义:取肺俞穴刺络拔罐放血,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取大椎针用泻法,清热散邪,配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导热邪外出,以助肺之肃降;尺泽肺经合穴,针刺以泻肺热;若肺热盛者,加合谷、列缺穴清热宣肺止咳;痰壅气促者,取少商点刺出血,配鱼际,平喘清肺化痰。若慢性咳喘痰白量多者,取脾经原穴太白、胃经络穴丰隆,为脏腑表里原络配穴法,功能健脾祛湿,化痰止咳;阴陵泉、足三里乃脾胃两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健脾化浊利湿;若久病肾虚者,加肾俞、命门、气海、太溪穴,以培本固元。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指皮肤或四肢浮肿;满,指腹内胀满。皆湿气壅滞,水不下行而停于内也。诸湿者,或头重如裹,或虐暑泻痢,或周身困重,或痰饮痃癖,皆属土不制水也。脾主运化水湿,无论外湿或内湿,伤及脾阳,则容易水湿内停而见肿满。治则:温中燥湿,健脾利水。针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释义:取膀胱经背俞穴脾俞、胃俞,募为阴、俞为阳,乃“阴病行阳”的重要穴位,健运中焦,养胃益脾;配胃募穴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机能而温中化湿;继取胃经合穴足三里,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合主逆气而泄,健胃消胀,利水消肿。若中焦升降失司,症见胸胁腹胀满闷痛者,可加足太阴脾经穴公孙,配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二穴八法相配,调运胸腹气机以消胀泻满,效果满意。若兼见肾虚水泛者,加肾俞、关元、膀胱俞,以温阳利水。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疮,血凝结阻滞其气,气与血争则痛,血热夹风则痒,皆属心经血分为病是也。故凡痛痒的皮肤疾患,当从心治。心主血脉,乃君火所居。热郁脉中,气血凝滞,轻则为痒,重则为痛。一般疮疡见红肿热痛者属阳;若阳虚痰凝见阴疽流注者属阴,色白不红、漫肿不痛,可资鉴别。治则:清热解毒,清心降火。针灸处方:巨阙、心俞、内关、曲池、合谷、膈俞。释义:巨阙为心经募穴,配膀胱经背俞穴心俞,属俞募配穴法,则心脉祛邪的力量大增,解毒清心降火;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配合谷大肠经原穴、曲池大肠经合穴,导毒火邪热下行;因阳性疮疡,血热肉腐成脓,血分有热,故加膈俞血之会,点刺出血,则血中热毒可清。按:阴疽流注属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特征是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每每此处未愈,彼处又起,缠绵难愈。多因气血衰退,瘀血夹阴毒凝滞于肌肉深部使然。一般针灸起效缓慢,当主以方药(如阳和汤一类)调治。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有二义,一是厥冷,二是昏厥;固,腹中瘕积、寒疝、大小便闭一类;泄,下利不止;下,指肝肾。肾主水,肾阳虚则厥冷,阳虚失于温熙则泄,水不化气则寒冷固结。治宜温阳利水。肝藏血,主疏泄,其脉与督脉会与颠。肝气逆则厥;肝阳化风冲犯脑络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论治当辨清阴阳虚实。中风闭证治则:清肝降火,开窍醒神。针灸处方:人中、中冲、涌泉;内关、合谷、太冲。释义:急取人中、中冲、涌泉,点刺出血;必要时加内关、合谷、太冲,针刺均用泻法。中风脱证治则:回阳救逆固脱。针灸处方:人中、百会、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释义:若属脱证,取人中、百会、足三里针用补法,重灸关元、气海、神阙,以回阳固脱。若证属肾阳虚,水不化气,固摄失权,往往表现为尿频,肾虚及脾,脾失健运则大便稀溏;抑或阳虚寒凝,浊邪盘踞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又当温阳润肠通便。肾虚尿频治则:补肾温阳,固摄津液。针灸处方:百会、中脘、气海、关元。释义:取百会、中脘,针用补法;灸气海、关元穴,温补肾阳,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义。加肾经原穴太溪激发肾气,脾经原穴太白,健脾摄津,足三里养胃益脾,又属培土制水之方。肾虚便秘治则:温肾益气,养血润肠。针灸处方:中脘、气海、大肠俞、上巨虚。释义:取胃募穴中脘、任脉穴气海,补中气益元气;配大肠俞,属俞募穴相配,协调脏腑功能,促进大肠传导,取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通腑调肠;加脾经原穴太白、胃经络穴丰隆,是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协调脾为胃行津液之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