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是自己的道
老子之道是自己的道
听风阁文 2011年6月
林闻巽随笔
读书要做笔记,这是一个好习惯。前段时间查找了老子道德经的几个典型的版本,包括两千年来世间流传的通行本,如汉代河上公版和魏晋的王弼版;马王堆出土的两千一百年前陪葬的秦代和西汉初的两个帛书版本;郭店出土的两个竹简版的残本。把这几个版本做文字的比较、考证、注释、白话翻译,然后写了自己读后的心得随笔。考证注释工作是枯燥的,自己觉得枯燥、别人看了也枯燥,不如把读书笔记整理直接发表来的随心所欲。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和德经两大部,以道经为主,而道经又以前六章为主。这里就是前六章的读经笔记。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眇),常(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有)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道是什么?道这个字在中文里是一个常用词,不论是文字、口语,还是古文、白话,用的很多。从单个字“道”来说,有不同的意思,是个多义词,所以不可以一句话就说道是什么。日常用的最多的是“道路、车道、人行道”、“你知道不知道”、“你讲不讲道理”、“你不道德”、“人道、天道、饮食之道、养生之道、治国之道”等等。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是人开发铺平,然后规定人、车应该怎么走。无路可走,就是没有道路,就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你可以不走,你也可以再开一条路让人走。
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信息、知识。知道煤是黑的、知道煤可以燃烧、知道并非黑东西的都可以燃烧、知道燃烧可以做饭可以炼铁。这些是事实,是事实的信息,是由信息产生的知识,是由知识产生的方法。
讲道理,打人是不讲道理,杀人是不讲道理,执法者对杀人犯判死刑是讲道理,买东西给钱是讲道理,不给钱或是给多了给少了都是不讲道理。儿子打父母是没有道德,民众造国王政府的反是没有道德,毁坏别人的东西、杀人放火是没有道德,随地吐痰也是没有道德。但是,这些道理、道德是谁规定的?是人,是执政的人规定的。可是当两个执政者发生争执,两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军队杀了无数多的人、杀了无数多的士兵们的父母,毁坏了无数多的东西不给钱,这有道理可讲吗?有,当最后战胜国把战败国的执政者抓去当作战犯审判,的确是讲了很多的道理,是绝对有道德的。这叫做强权之道。
这些道的意思是可以解释清楚的,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人为的。是人去了解、人去规定、要人去行、去做的。而且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历史,这些道就开始出现、被逐渐规定、积累,最后被普遍接受,变成了知识的一个部分,变成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变成了传承、传统。但是,这些规定、传统是非常脆弱,当有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强,具备更多的更强大的力量和武装的时候,这个道理就没有用处了,道理就变成了弱肉强食,狼要吃羊,谁能管得着吗?狼要吃羊,天经地义,这也是道理、道德。这样,人规定的传统就变成了迂腐的知识,连狼吃羊都不懂,还罗嗦什么?
狼要吃羊,羊吃草;天要刮风下雨,风调雨顺帮助自然界生长茂盛,台风暴雨给自然界造成破坏。这是更加传统的传统,是天生、自然的,人不能规定不能更改的,这是天道,天地之道。人不能让草吃羊、羊吃狼,人就把狼都杀了,把羊变成饲养的,狼杀了,人吃羊。不能改变风雨,人就造房屋、建城市,改变生存环境,从而也破坏了其它草原、森林、生物的生存环境。但是城市再大、再结实也抗不住大地震、抗不住天外飞来的彗星、小行星的撞击。疾病是天道,人发明了医疗、医药、饮食卫生是养生之道、饮食之道以抗天道。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工业的发展、医疗的发展,又带来了更多的疾病,循环反复,不断克服疾病,又不断产生新病,变异之道。
这样展开来,道有多层次的意思,一层是天道、自然的道是由天地生、自然形成的,不是人或者其它动植物规定的。第二层意思是,人类文明本身就是违背天道违背自然之道的。第三层,人类之道是人为的,是人为制造的、是人为规定的,但是,又是人破坏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各民族的发展强大而发展、规定、破坏、再发展、再规定、再破坏,从桓古直至今日。而最后,人道还是抗不住天道,就像恐龙灭绝一样,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人类也就灭绝了。这里有两种道,人道和天道,两种交集,相互影响。人要服从天道,又不甘于天道,因此创造人道,而人道有时能战胜天道,有时不能。人道和天道的交集还生出另外一种道,知道的道,即人类掌握的有关天道的知识用于人类的进步,比如医道、养生之道、农耕之道、政治之道、科学之道等等。因此道又有很多种。
道,越说越复杂,越说越有道理,而越说越没有道理,越说越糊涂而不可名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道,是一个字,一个名词,可名,但是这个名毫无意义,如果不做上面那样展开来的分析,只是“道”这么一个字,一个名,代表不了什么。
那么,老子想说什么呢?老子修道德,修什么呢?老子提出了几个概念,一个是玄的概念,就是有无的概念,道产生于无,比天地的生成还早。玄道,就是辩证的、相对的,道没有绝对的、单一的,没有永恒的道,所以天地万物都是相对的,老子的道就是相对的道,玄道者也;第二个是无为概念,就是人不要过多的干预自然,人和人之间也不要有太多的规定,圣人是人百姓也是人,人不要干涉自然,圣人也不要干涉百姓,道法自然,无为,但又无不为,无为之道、自然之道;第三个是自我的修身养性,无为就是管好自己,虚静、守中、抱一,知足,没有永恒的强或弱、富或贫、贵或贱,都是相对的,所以心要静,清静,功成名遂身退,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也或多或少地讲了一下王侯圣人治世之道,德政仁政之道,以弱胜强的战争取胜之道,也夹杂了一下批判儒学和讽刺仁义礼教的观点,但不是主流,大都只是为了作为例子,作为相对的辩证的例子。老子论道的方法就是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大量的一对一对的相对的例子,以相对的、辩证的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老子是无神论,不像其他的诸子,敬天命、敬神明、崇拜圣人等等,道就是自然之道,自然而然而成之道,不是造物主之道,也非圣人之道,而是我的道、老子的道,老子天下第一,就是这样的道。
这使我想起佛学的一点,我就是佛,明心见性,佛就是觉悟,不是神,不是造物主。众生是佛,只要觉悟了就可以。而对于敬天命、崇拜圣人的儒家来说,这是不行的。
本章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运用了时空概念。有、无,之始、之母,其妙、其徼,玄、众妙之门,这些说法有着一个时空的概念。道,不但有物质有空间,而且还有时间的概念存在。恒、无、始都有时间的意思,现代物理学把时间和速度、物质放到了一起变成一个公式,而老子两千多年前似乎明白了这个概念。天地万物无恒道无恒名也。天地开始于虚无,而后万物生焉。道之起始妙用无穷,回归于万物生成,有无、始末意义皆相同。有无是道的两重性、两面性,合二为一是道,一分为二为有无,同源同性,谓之玄。无恒道无恒名,天地万物的起始和归结都没有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只在有无之间而已,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不但是因为天地和物质的微妙,更有时间的微妙在里面。学道、修道、悟道,都要明白时间的重要,从有到无、从初始到永恒,人能否长生、国家能否长存,这不但是物,而且是时间的研究。
第二章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本章开始就是美和恶,唯美唯恶,一念之差,善与不善,从无界限,一件事对甲是善事,对乙可能是不善,对丙可能万恶。有善就有恶,就像有高就有低,有长就有短,前后总是相对的。人习惯于战天斗地为己任,但反过来看,人要是什么都不做,花照开鸟照唱,山还是山,月亮照样有盈亏圆缺。很多事情并非人力所能及,还有很多事情人的善意改造反而带来罪恶和毁坏。那么累干什么,有事做事,无事就闲着养养生,有你是个贡献,没有你地球照样转、别人照常活。做成功了的事就让它过去,拿着还是个累赘,放下来它自己也跑不去。没有是非善恶就没有那么多的烦人操心之事,有了是非就躲得远远的,何苦来哉。不居功不揽过,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能长命。
接下来,本章用了很多相对而又相合的例子,用来证明美和恶这一对相对而相成观点。像这些难易、长短、高下等都是生活中的和自然的常见的东西。老子的例证不一定都是政治的圣人的东西,但是就算是政治的东西,也还是为了举例而举例,并非一定是为了言政治,这一点也是要注意的。所以,对待道德经中用到的相对的例子,有时不用太过深究例子本身的意义。比如本章中,几个版本:长短相形、长短相刑、长短相较,其实都无所谓,就是用了自然界的长和短作为相对的例子说明凡事都是相对的,没有短就无法比较什么叫做长,没有绝对的短和长,而根本不用去讨论相形如何、相刑又如何。同理,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这只是说有和无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没有无就无法比较什么叫做有,但不必去探讨怎么生发,怎么生出一个有或者一个无来。只需知道,这些个例子是用来加深对于本章主要观点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对的观点。接下来的所有章节几乎都有这样的结构,加以注意。
第三章不见可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很多人从政治的角度注释道德经,无不贯之于“愚民”。民众要争贤名,盗贵货,乱心欲,都不是好事,所以就不要崇尚贤名,不要贵货,禁止一切可欲之事。言下之意,为了不剪指甲费事,干脆斩断手指。不但如此,还要使人人虚心实腹弱志强身骨,无知无欲无为,那么就好治理了。废话,每个人都打上一针神经阻断剂,白痴最好治理。信主就可得永生,灵魂整个交给上帝真主,一生交给党安排,大概都是一个意思。其实老子不是这个意思,老子没有愚蠢到愚民的程度,这样的愚民本身就是很愚蠢的方法,这是低估了老子的思想。政治的东西不是那么简单,说说可以,但真要如此这般地愚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不到。老子为了举例说明事情的相对性变异性的时候,很喜欢用政治举例,很喜欢说作为统治者的圣人应该怎样怎样,主要就是为了说明“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天下万民,最好就是无为而治,这句话才是老子本章中要说的话,所以也就不惜举用了几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明白了就好了,不用总是冠之于“愚民”二字来曲解老子的意思。
把老子当做政治书来看往往不太合适,但是抛开宗教政治,从养生上讲就有道理了。修炼长生之道,立意放下执着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但是你如果自闭痴呆,还有执着可放吗?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者长生,然后恒无知无欲,识神退位、元神归位,就是说傻呵呵的活得更自在。傻有傻福,傻人往往福星高照。所以,我觉得道德经很大部分从养生学上去谈反而有趣,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河上公的注释流传的比较广也比较长远。
如果这段话对着自己说就好了,翻译成这样:“我老人家不屑被人称作贤人,所以不争、不气;我不稀罕好东西,不为物质动心、不为盗;我闭眼不见可欲之声色犬马,所以心不乱。是以我就能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恒使自己无知无欲,不成为智者而作愚公,好事坏事凡事都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而能长生矣”。汉代的河上公是以养生学术注释道德经的,因此而流芳万古。
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不自量力而行,不行。一百斤的力气,举五十斤有盈,举一百零一斤则无盈,需量力而行。做不动就别做,不知道的事情就别不懂装懂好了。别吃太饱,别睡过多,旅游悠着点,打拳锻炼也别累着。一瓶不满,半瓶咣当。为人圆润随和,解除纠纷,和光同尘,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守中,道中,开车开在道中间就不会掉入沟里。道中(沖)而不盈还有一层意思,不盈就是不要满,不但是说不自满,而是真的什么都不满,知识不满、财富不满、生活工作过日子也不一定要美满。一碗水装满了则溢,只有总是不满,才有空间,满了,人生也就走到终点了。商人总说等我装够钱就不做了,官员说等我声道高官就好了,学术大师说我要学完我这门学问,岂知钱何日能赚够,官也不是都能当上国家主席,学问永远学不完。
要注意一点,老子很多句子没有主语,所以有不少注释者想当然地把“道”按上去做主语。比如,第一句的主语确实是“道”,然后就把道作为主语放到后面各句,有人译作“道是那样渊深呵,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尖埃。”;“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大帝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样看起来文字上似乎是很美,但是没有意义,说了半天是把道当做一个东西来说,来定义,来歌颂,跟人没关系,很玄。
其实,我觉得主语不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被省略掉的主语是一句话,语法上叫“主句”,这句话应该是“采用无为的道家思想(沖而不盈且渊)”,你用“道”这一个字代替这一句话作为代名词作主语也行,但是总要先说清楚。这样从意义上就说得通了,如“采用了无为的思想,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锋芒挫去、可以解除世俗的纠纷、可以和光同尘而不显山不漏水,看上去似有似无。我不管这种无为思想是谁发明的,但它肯定是最自然的思想方法(象帝之先,就是自然嘛)”。这么说,我自己看着更像话。深刻地去理解道德经,一定要联系都“我自己”,联系到自我修养,而不是处处往之治人治世平天下方向上去想。
第五章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聞)数穷,不如守中。
.
仁义道德,其实道德并非仁义,天地和圣人的道德没有仁义可言,只有动植物自生自灭的规律。仁义的定义和解释是什么,各家有各家的说法,道家的说法就是没有仁义,或者说仁义是圣人定的,圣人也是人。道德才是自然规律,不人为约束,更不能由人或圣人来定义。天地之间有着自然规律,比如天上会刮风,就像是生炉子的风箱一样,风箱里本来就有空气,不动的时候是空虚的,拉动风箱,气就压出来了,就有了风。不是上帝说要有风于是就有了风,也不是圣人说了算,而是天地这个空间产生了压力差,有了风。所以,天地自然没有仁义可言,在此等自然规律下,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享受一切刍狗的同等待遇,天地之间自然之下自我成长自我保护,自生自灭。为人处事也是这样,不说话,中气足,说话说多了就没气了。仁义道德说多了都没用,说太多,心思太重了反而累得慌。老子至此话题一转,就从批判仁义转到自身修养上了,这也是道德经的习惯。
有的时候学习和理解古人的思想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说仁义。没有仁义礼教不就成为野蛮社会了吗?那么人和动物还有区别吗?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道德经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最初的《老子》应该是比较朴实,没有太多批判性的东西,后世有很多人逐渐加上去而成了汉初定稿的道德经。特别是反对儒教的一些文字,是战国时有人加进去的,这当然也是一种学术观点。是不是这样,很难考证了,因为马王堆出土的秦代帛甲版本已经很全了,符合司马迁《史记》的“道德五千言”的记述。但是我想,道德经并不一定是反儒,不是针对孔子的儒家写的,而是针对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政治即封建统治写的,孔子只是继承和赞扬这种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这种封建的礼教,历史证明是历代都用,但是历代都是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发展的,一直到新的民主进步思想进入中国。但是即使民主进步,老子的任百姓为刍狗自然发展、无拘无束的思想,在政治上也很难实现。
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观点看,虽然我生活在当世,要服从社会的法制,但是自己不要总是被仁义礼教搞得很苦恼,每天要斗私批修,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活得会很累。既服从社会造福社会,又不被传统的礼教折磨自己的头脑,拿得起放得下,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过去了就过去了,就不要老是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思想上自然而然,不为所困,这才是修身养性之道。
第六章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河上公说用谷神和玄牝形容道,道就是天地之根,绵绵冥冥,若有若无似存不存。想事情绵绵慢慢地想,别想太多,做事情慢慢地做,不要太辛勤。
有人把第五章后半段和第六章连在一起,单论练气、练内丹功。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释为练功的丹经,天地之间的玄牝是人体内的大小周天、橐龠是丹田,守中就是意守丹田;守丹田而用口鼻缓缓呼吸,调息间绵绵若存,这是练内丹功的功法。老子是道家内丹功的祖师太上老君云云。也挺有意思。
秦代的帛书版作浴而不是谷,我的理解是,谷神就是浴神的简写,浴字没错,浴就是精气,精气神。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先天精气是也。这里说的就是后天精气转化为先天精气,呼吸似绵绵若存。先天精气必须用之不勤,消耗太多精气神就是消耗生命。这是结合黄帝内经的精气学说的理解。道家的内丹养生学主要是修炼精气神的,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大概就是这么来的,道德经确实是其出处。所以,第五第六这两章我认为可以按照修炼功法来理解,或者可以根据这段道德经来发展功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形意拳之真意